原標題:中國人權紀實·2013:尋富記——一個農民工的離鄉與返鄉故事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孫宇峰、卜衛軍、薑玉、範曉、許海林):這裡是位於中國西南的貴州省的松山村。每逢趕集的日子,村民們就會自發地聚在新建的小廣場上唱山歌,場面很是熱鬧。村民程奎告訴記者,這種上千人趕集的場面,幾年前是看不到的,因為村裡外出務工的人很多,熱鬧的時候就少了。“以前的時候我們這個地方是傳統種植,刀耕火種,種點苞谷(玉米),種點洋芋(土豆),到年底的時候,能收多少就算多少,沒有收成的話那一年就算是白乾。幾年以前,說實話,講著都害羞,我們這裡光靠土地還不夠吃,一年種下來半年就吃完了,所以洋芋沒有了苞谷沒有了就靠出去打工掙點錢。”
  松山村是國家級貧困縣——威寧縣的小村莊,全村5000多人,貧困人口卻占到了約一半。迫於生活的壓力,許多村民選擇了外出務工,他們背起背包,踏上離鄉打工之路,當年23歲的程宗輝便是其中之一。“出去的時候很困難,當時我身上只裝了3塊6毛錢,搭我表哥運馬鈴薯的車到貴陽。那段時間真的是我人生最悲慘的一段時間。我在貴陽紫林庵勞務市場獃了十四天,憑那3塊6毛錢,一個饅頭都分成兩半來吃。”
  就在身上的錢快要花光的時候,程宗輝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米粉店當伙計,月薪150元。然而,第一個月的工資還沒有拿到,程宗輝卻因為教訓一幫“吃霸王餐”的地痞而使米粉店被砸。無奈之下,身無分文的程宗輝只得再次來到勞務市場。因為有過在林業學校就讀的經歷,他被貴州省一家綠化公司的項目經理看中,直接讓他負責一項價值80萬人民幣的綠化工程。“說實話,我當時還是有一點怕。確實當時也沒有做過工程,一邊學習一邊做。”
  頭腦靈活的程宗輝很快摸著了門道,出色完成第一個工程後,他又連續做了好幾個工程,為公司掙了不少錢。
  在發現城市綠化這個市場大有可為之後,程宗輝不顧公司開出的高價月薪,決定拿著自己在公司賺來的幾萬塊錢開始創業。“當時我就看到貴陽的城市建設已經很好了,但是空中(不行),爬到高樓上去,房頂上全是一片空白,看到全是水泥壩子,我就想可不可以做屋頂花園呢?我就在報紙上開始打廣告,廣告打出去以後,確實效果相當好,生意鋪天蓋地就來了,最多的時候一天接了20個屋頂花園的工程。”
  程宗輝這一干就是六年。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還完成了貴州省多個重大項目的建設,不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收穫頗豐,這個來自威寧山區的農村孩子硬是在貴陽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這個時候,回鄉的念頭卻悄悄地在他心頭萌發了。
  於是,程宗輝回到了松山村,那一年,他32歲。回鄉後,程宗輝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規劃建設松山新區。他帶著自己剛剛成立的貴州億林峰景觀生態工程有限公司,找到當時的威寧縣政府,並得到了大力的支持。“我就跟他們講,我不要你們出一分錢,當然農戶建房的時候該補助多少你們補助多少,剩下的部分就由我來出資我來建設,我想把我自己的家鄉建好。”
  程宗輝先後投入近300萬元幫助松山村進行新村建設。原先的一片片荒地變成如今一座座灰白相間的兩層小洋房,村民委員會樓前建起了漂亮的小廣場供村民活動,有了規範整潔的集市攤位,集市再不像從前那樣塵土飛揚。
  居住環境改善了,程宗輝又盤算著怎麼讓村民脫貧致富。他發現當時威寧的蔬菜價格偏高,品種又相對單一,於是,他在2011年註冊成立了威寧縣小海鎮松山村億林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出資100多萬元建起了100個反季節蔬菜大棚,帶領村民種植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品種包括西紅柿、黃瓜、白菜、西葫蘆和辣椒。願意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以土地入股每月可獲得分紅。
  程奎是合作社的第一批成員,在合作社成立之前,他一直在廣東打工。他坦言,程宗輝的合作社吸引了不少和他一樣在外打工的松山農民工返鄉創業。“特別想(回來),長期在外面打工也不是個頭,永遠都是打工,現在回到家鄉自己創業,還是好太多了,帶動家鄉老百姓發展,讓家鄉有了致富的機會。以前我們在外面打工看到其它地方發展得特別好,心裡也不是滋味,想到長期在外面打工也不是個事,最終還是幫人家打工,回到家鄉自己乾,乾出成績了就是自己的,對家鄉也有幫助,對自己也有幫助。”
  勞動力有了,技術是個難題。程宗輝便以10萬的年薪從省城請來蔬菜專家到棚里指導。一些腦筋靈活的年輕人半年不到就學會了,就回去將自己家的全部土地都種上蔬菜,用學來的技術致富。“當時我們的蔬菜是供不應求,我們這100個蔬菜大棚(產出的蔬菜),供給縣裡都不夠。我們晚上天黑了以後才把蔬菜採摘起來,早上天還沒亮我們就運到縣城裡,還沒進到縣城的農貿市場,就被市場外面的商戶們搶光了。”
  銷路不愁了,村民們乾起活來自然就更有勁頭了。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讓土地一年四季不閑置,合作社陸續開發了經果林、中藥材生產基地、烤煙生產基地等多個項目,社員人數也從最初的8個人,發展到去年的336戶,再發展到如今的996戶,全村近三分之二的人通過合作社直接受益。說起現在的收入,程奎心裡美滋滋的:“我們平均每人每個月的收入是3000元左右,在我們這兒算高標準了。”
  合作社讓村民們嘗到了在家門口賺錢的甜頭,改變了他們的傳統種植理念和種植技術,也讓昔日的松山村改頭換面。程宗輝的經歷鼓勵了不少外出務工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準備在自己的家鄉大幹一場。村支書程宗能介紹說,2010年以前,松山村約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2012年減少到700多人,今年只有500人左右,外出的人少了,村子建設得更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61reh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